![](/__local/A/34/87/57F11A40E8EA70D26F382E991EB_7F5F90EE_3AEB7.png)
![](/__local/1/C3/E5/E09B473EC7D71100A81B950362B_CB2FF75D_272E7.png)
2月5日下午,寒假优秀高质量论文研读活动的首场会议在学习共同体的热烈氛围中顺利举行。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高水平论文的研读与探讨,促进教师的科研写作能力提升,同时为年轻教师提供学术交流和思维碰撞的平台。
会议伊始,易院长强调,当前AI辅助科研写作已成为趋势,教师应主动尝试并掌握最新的AI写作工具,以提高科研效率和学术水平。同时指出,科研工作需要相互协作,单打独斗往往难以持续取得突破,而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可以有效促进团队合作,使教师在科研道路上少走弯路。此外,她鼓励老师们明确个人学术目标,围绕核心研究方向进行系统化积累,不断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影响力。
本次研讨活动精选了叁篇高质量论文进行深入研读,由叁位教师分别进行分享和解析。
张丽敏老师分享了一篇对于中国教师职业幸福感的SSCI一区论文,重点介绍了该研究如何利用国际数据库(TALIS 2018)及先进的统计工具(Mplus 8.3)进行数据分析。她详细解读了潜在剖面分析(LPA)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展示了教师职业幸福感类型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她指出,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原本的叁分类模型发展为四分类模型,并结合心理需求理论(双因素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武玉文老师带来了2024年最新发表的一篇对于旅行叙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研究论文。该论文分析了美国当代非裔小说中的旅行叙事如何反映不同族群对共同体意识的追求,并探讨了这一主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联系。通过对《土生子》《看不见的人》《所罗门之歌》叁部作品的解析,论文揭示了旅行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以及族裔认同的挑战,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朱梦春老师分享了产出导向法(POA)与任务型教学法(TBLT)的对比研究,系统梳理了两者在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上的异同。她指出,产出导向法更契合中国大学外语教学的实际需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任务型教学法则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她建议,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探讨教师在不同教学方法中的角色与作用,以优化教学实践。
在论文分享之后,与会教师围绕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理论创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例如,在张丽敏老师的分享后,部分教师对潜在剖面分析的实际操作提出疑问,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运用该方法优化研究设计。在武玉文老师的分享后,大家围绕旅行叙事与女性文学的结合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女性在旅行文学中的独特视角值得深入研究。朱梦春老师的分享引发了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交流,多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应用产出导向法。
本次会议不仅提供了高水平论文的深度解析,还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启发思考的平台。鼓励大家保持学术敏感度,积极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勇于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跨学科视角。期待在未来研读活动中,能够看到更多教师的研究成果,共同推动学术交流与科研创新。